2018年3月14日 星期三

從心認識百香果 觀測記錄起跑


                                                                                                                                                                                        李唯至      撰稿
林家慶、鄭登允      攝影
    
我們南開科技大學因「南投百香果資源永續之煉銀網平台計畫」,今天四名老師幹部和助手由學務長親自帶隊前往埔里合成里,觀測百香果新苗定植。

從學校到目的地需要走上國道6號,在愛蘭下交流道後向右直走,會遇到一座稱「太陽廟」名為「慈光宮」的寺廟。轉入寺廟旁的一條橋,繼續前進。在到目的地前還需爬上蜿蜒且陡峭的小山路。路上被樹蔭遮擋的陽光閃閃發亮,搖晃的車子因為入春季節而感到溫暖,雖然道路蜿蜒的有點誇張但在路途上被路旁的植物圍繞,深深感受到清靜與平和,有點暈車恐懼症的小編我,竟然不會因為蜿蜒而感到不舒服,大自然懷抱的療癒力量真是名不虛傳。
               經過了幾波蜿蜒和找路,終於到了我們的目的地「合成里」,急忙走來迎接和引導我們的是一名暨南大學的學生電機工程學系博士班-鄭登允同學也是農田主人的兒子,在他的引導之下我們來到了他們的百香果園。果園位處山區,雖然也不是多深山,但可以眺望到對面和附近的山區,遍佈的綠山彷彿在努力改寫地平線的單調。雖然讓南投埔里漂亮的不只這樣,但這裡會讓人留戀於此。
       本次計畫和探查的主軸是這裡的百香果園,在學務長與主人的簡單寒暄後話不多說,開始進行我們的探查任務,農田主人鄭鳳池先生介紹這裡的土地和百香果的資訊,提到這裡的百香果雖然是向外購買幼苗,總計400多株百香果幼苗,雖然說是向外購買但是這百香果是台灣原生種的百香果,來頭可不一般,再加上「嫁株」技術使得百香果的品質再加一層的上升。對於栽種更是一門要求,初次購買的幼苗大致為10公分高,然後直接放到溫室做培養和移植轉盆,剛買來的盆栽都是只有泥炭土(培養土)是不夠的,所以在轉盆時必須加入新的土和一些肥料助長,直到1個月至1個半月後的細心栽培才能轉入園地,重點來了!怎麼會是1個月至1個半月呢?因為必須把幼苗的分枝修剪一下,讓養分專一流動,這樣百香果就會長的又高又好,但問題不只這樣,因為該購買來的幼苗上可能都會有「疫病菌」對於百香果幼苗可能非常危險的,不僅會造成果樹的葉、莖蔓、果實出現不規則的水侵狀斑塊,甚至還會造成百香果的死亡,所以必須要在溫室裡慢慢消毒,同理因為每座百香果園的氣候和條件不同,所以要去其他的百香果園都需要注意可能會帶入菌而危害到果樹,真是危險的東西,放溫室也比較好控制,到了比較穩定的狀況就可以安心進入下一個階段。
             到了園地除去翻土等基本農田種植準則前,必須先觀察這塊土地是否有大量的陽光照射,溫暖的氣候關係著百香果的甜度,想起當時霸王級的寒流而導致百香果賣價大大降低,造成果農的損失也是非常大的,畢竟百香果不像水蜜桃一樣要越冷才會越甜,所以陽光和溫度是第一標準,在果農的努力下將一株株高20~30公分的百香果苗種入土地用繩子或農用貼紙將百香果固定在支柱上讓百香果往上攀爬,如果有側芽要摘除,直到上了網棚,才讓它分枝蔓爬。正常的情況下藤蔓都會纏著網架往上爬,但不時都要注意有沒有往下纏,到了百香果幼苗漸漸纏繞到網架的頂部再逐漸擴展就差不多可以輕鬆地等結果收成。三月種植,大約六月就可收成了。


取苗
脫盆
回填泥土壓實

        我們體驗探查的過程中也親自下田種百香果,看到田主俐落的將小盆栽裡的百香果連根帶土的壓出盆栽,盆栽裡的土是多麼的紮實,再快速的放進土堆,一個快狠準的概念,到了我們手上的百香果,剛倒出來的則是滿手散沙,只能說技術這東西真的要好好的練習。這樣子的田園生活,讓當地居民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有時查看有時收成,一籃一籃的百香果或許單價普通,但對於果農們都是努力的結晶,今天探查表面上是到場巡視,但背後是要好好體驗百香果的種植過程和辛苦,隨著太陽西下,果農和學務長討論著今後的程序,可能還會再挑個時間來到這漂亮的園地,觀察今天種下百香果的成長,希望百香果能順利長大。







整地完成準備栽種
將果苗一顆顆置入挖好的定植洞中。

討論日後觀察監測設備的安放
任務圓滿來個大合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